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系列|聚力宝山,“活”起来的文明实践
在上海宝山区,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模样是鲜活的。
这份鲜活,藏在无数可感可知的场景里:可以是猫岛志愿者添粮铲屎的日常点滴,可以是巧克力博物馆里触摸匠心的学习体验,可以是邻里互助守护生灵的公益行动,可以是乡村市集上凝聚人心的集体共鸣,也可以是政企携手共建阵地的结对力量……
近日,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跟随上海市精神文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专题调研队伍走进宝山,探访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。在淞沪抗战纪念馆、长江11号主题邮局、城市猫岛、百诺巧克力博物馆、云野花庐乡村咖啡馆……一个个群众“愿意来、方便来、经常来”的场所,看到真正“活”起来的文明实践密码。
据介绍,宝山区立足区域特色、深挖文化基因、整合社会资源、创新服务模式,构建起以滨江示范带为轴心,涵盖爱国主义、志愿服务、科普教育、乡村振兴、休闲健身、文创修身等六大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线路,正以“阵地串珠成链、服务精准滴灌”的路径,奋力谱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宝山篇章。

宝山区大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。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陆玫 图
城市猫岛:微观治理中的文明养宠新课堂
在宝山区顾村镇的一角,坐落着一个由废弃幼儿园改造而成的城市猫岛,400多只流浪猫在这里拥有了温暖的家。但这座猫岛并非单纯的救助站或撸猫馆,而是上海首个集“流浪猫社区治理科普基地、生活模拟社区、领养社交平台”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。
走进猫岛,功能分区清晰明了:负责流浪猫收养登记的“民事院”、为幼猫提供庇护的“幼儿园”、系统普及养宠知识的科普馆依次排开。现场,几位志愿者正分工打扫环境,清理猫砂、添加猫粮,动作娴熟而细致。“我是附近居民,平时就喜欢小动物,每天来帮忙既充实又有意义。”正在“幼儿园”忙碌的志愿者陈女士说道。

上海城市猫岛。
“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有8000多人,通过网络集结,不仅覆盖上海,还延伸到长三角其他城市,既有个人志愿者,也有企业团队。比如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,今天下午就会组织20多人过来帮忙。”猫岛负责人周敏的话,道出了阵地的社会动员力。
作为宝山区文明养宠宣传教育示范站,这里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、青少年实践、企业责任日等活动,将“文明养宠”理念从阵地辐射到全域。今年5月,上海市第四届文明养宠嘉年华暨首届宝山宠物文化季在宝山举办,市民在互动中践行“文明公约”,一幅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的文明图景徐徐展开。
猫岛的实践,是宝山聚焦“文明上海·关键小事”深化文明实践的缩影。今年以来,该区围绕“文明养宠”主题征集扶持特色项目,通过政企民联动,让微观治理中的文明共识不断生长。
巧克力里的匠心:产业赋能下的科普实践新阵地
和城市猫岛一样,大场镇的上海百诺巧克力博物馆同样以小切口做好了科普大文章。
作为上海首家工业风沉浸式巧克力博物馆,这里以“产业+文化”为核心,将一颗可可豆的旅程变成了可看、可触、可体验的文明课堂。
刚步入展厅,一台黄铜色的金币巧克力机便吸引了目光。“这是工厂保留的上海第一批进口金币巧克力机,能用上不同金属箔膜制作金银币造型的巧克力,是我们的‘镇馆之宝’。”工作人员介绍道。在它周围,炒豆机、石磨机、熬糖锅等充满年代感的设备依次陈列,无声诉说着上海食品工业的发展脉络。
穿过历史展区,数字化互动区更显活力:巨型LED屏循环播放可可豆种植发酵全过程,触控屏可模拟巧克力制作流程;DIY工坊里,亲子家庭可以亲手制作刻有“上海”字样的巧克力。这种“传统工艺+数字科技”的呈现方式,让匠心精神有了具象表达。

百诺巧克力博物馆内关于巧克力的介绍。
“从2024年1月至今,已有20.6万人次参观,其中70%是散客,大多是3—16岁的亲子家庭。”讲解员给出的数字,印证了阵地的吸引力。
这份高人气背后,是宝山“产业赋能文明实践”路径的生动成效——当群众愿意为兴趣而来,阵地便自然成为文化传承与文明传播的流动课堂。如今,这里已成为兼具产业振兴与科普教育功能的示范阵地,与全区非遗工坊等品牌形成联动效应。
云野花庐:乡村振兴中的文明实践新场景
宝山顾村镇沈杨村,曾以“钢管加工”为标签,如今已是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。而让这座村落成为城乡关注焦点的,除了环境蝶变与产业升级,还有一处由闲置农机仓库改造的乡村咖啡馆“云野花庐”。

“云野花庐”乡村咖啡馆。
店主马云富与沈杨村的缘分,始于一次规划编制。作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所长,他曾主持《沈杨村村庄设计》,后来索性扎根乡村成为创客。“当时看到这处仓库破败闲置,就想把它改造成‘安放乡愁’的空间。”马云富回忆道。历时一年,白墙灰瓦、竹影婆娑的田园咖啡馆拔地而起,茅草屋顶与落地玻璃相映,小桥流水环绕庭院,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风景。
“2024年开业后,不到一个月就人流量饱和,高峰时一天有上千人涌入。”马云富的话语里藏不住欣慰。但“云野花庐”的价值远不止网红打卡地:夜间演绎、星空露营、有机采摘等活动常态化开展,让乡村精神生活愈发丰富;不久前入选2025年宝山区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后,这里更成了文明实践集市、文创开发、文艺演出的新载体。
“在这样的场地,我们看到了乡村文明实践的更多可能。”上海市精神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参观时感慨道。从闲置仓库到“文明客厅”,“云野花庐”的蜕变,正是宝山“文明实践+乡村振兴”融合发展的实例——通过空间活化激活乡村活力,让文明实践在乡土间落地生根。
阵地织网:全域联动中的文明实践新格局
如果说猫岛、巧克力博物馆、云野花庐是宝山文明实践的璀璨星点,那么“1+12+574+N”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,便是串联起这些星点的经纬线。
在走访后的座谈交流会上,澎湃新闻了解到,宝山区已构建起“1个区级中心、12个街镇分中心、574个村居站点”的文明实践三级阵地体系,各级阵地公示开放时间、常态开展活动,让文明实践触手可及。2023年,宝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命名为区级示范中心,杨行镇、张庙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获评乡镇(街道)级示范中心,形成“标杆引领、全域提升”的态势。

大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内的读书角。
在三级阵地建设基础上,宝山区更注重特色阵地的挖掘与培育:今年以“资源整合、民生导向、区域特色”为原则,梳理调整并新增特色阵地,形成10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清单,让阵地建设更贴合群众需求。
“群众在哪里,文明实践就拓展到哪里。”宝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。在特色阵地建设中,该区既融入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元素,又联动商圈、园区等产业载体,更发动企业力量参与共建——城市猫岛的企业志愿联动、巧克力博物馆的产业文化融合、沈杨村的政企民共建,都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从猫岛的微观治理到花庐的乡村振兴,从产业场馆的科普赋能到三级网络的全域覆盖,宝山的文明实践正呈现“点上出彩、线上贯通、面上开花”的生态效应。
阵地是载体,群众是主角,当文明实践真正从“阵地里”走进“生活中”,便会生长成“心有所系、情有所寄”的精神家园,在滨江大地上续写更多民生温暖的篇章。